图片
【解读】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孝子在丧亲时应有的行为表现、情感状态以及相关的丧礼规范,体现了儒家对孝道在丧亲情境下的具体要求,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内涵,以下是具体解读:
哀戚之情的自然流露“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偯,礼无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闻乐不乐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” 生动描绘了孝子面对亲人离世时痛彻心扉的哀伤。哭不偯,是指哭声悲切而无余音,是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悲痛宣泄。此时无暇顾及外在仪态,言语也不加修饰,穿着华服、听闻音乐、品尝美食都不会感到快乐,这些都是因哀戚而神不自主,体现了亲情的珍贵与厚重,这种情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。对生者生命的关怀“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,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也。” 圣人倡导在丧亲三日后要进食,避免因过度悲伤而伤害自己的身体,这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。过度哀伤导致身体垮掉,不仅无法让逝者安息,也会给生者的家庭带来更多痛苦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“和谐”,包括个体身心的和谐。我们要在缅怀逝者的同时,珍惜自己的生命,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,这既是对亲人负责,也是对社会的责任。丧期的规定与意义“丧不过三年,示民有终也。” 规定丧期不超过三年,并非淡化对亲人的情感,而是让人们明白生活需要有阶段性的结束,以便更好地重新出发。三年时间足以让孝子充分表达哀伤,铭记亲人养育之恩,同时提醒人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中,要在适当时候重新融入社会,履行社会责任。慎终追远的具体做法“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,陈其簠簋而哀戚之;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,而安厝之;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时思之。” 为逝者准备妥善后事,从准备棺椁、衣衾,陈列祭器,到出殡时的捶胸顿足、嚎啕大哭,再到占卜墓穴、兴建宗庙、按时祭祀等,每一个环节都表达了对逝者的敬重与不舍,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。这一系列行为也是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等价值观在家族传承中的体现,爱国从热爱家族、传承家族文化开始,敬业是对先辈勤劳精神的继承,诚信和友善是家族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。孝道的完整内涵“生事爱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尽矣,死生之义备矣,孝子之事亲终矣。” 深刻总结了孝道的完整内涵,涵盖生命始终。爱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,家庭和睦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。通过对生死之义的正确理解,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,尊重他人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【原文】子曰:“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偯(1),礼无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闻乐不乐,食旨不甘(2),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。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也。丧不过三年,示民有终也。为之棺椁(3)衣衾而举之,陈其簠簋(4)而哀戚之;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;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时思之。生事爱敬,死事哀慼,生民之本尽矣,死生之义备矣,孝子之事亲终矣。”(5)
【翻译】孔子说:“孝子丧失了父母亲,要哭得声嘶力竭,发不出悠长的哭腔;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,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,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,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,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,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。父母之丧,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,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,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,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。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,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。办丧事的时候,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、外棺、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,妥善地安置进棺内,陈列摆设上簠、簋类祭奠器具,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。出殡的时候,捶胸顿足,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。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。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,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。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,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。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,在他们去世后,则怀着悲哀之情料理丧事,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。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,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。”【注释】(1)哭不偯:偯,哭的余声曲折委婉。
(2)食旨不甘:旨,美味的食品。
(3)棺椁:即棺材和套棺
(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),泛指棺材。
(4)簠簋:簠与簋。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。
(5)擗踊哭泣:擗踊,亦作“辟踊”。擗,用手拍胸。踊,以脚顿地。形容极度悲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